按照惯例,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每年都会在年终安排一周时间,专门进行博士生学术交流,研讨科研工作进展和学术研究情况。
2023年1月7日至1月12日,一年一度的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团队博士研究生学术研讨暨年度总结交流周圆满结束。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现有研究生555名,其中博士生297名,硕士生258名;博士生导师89名,其中专职31名,兼职58名;硕士生导师16名。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现有187名专职科研人员,其中博士40名,硕士10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和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首席科学家、总设计师房建成教授,和团队约800人参加了大会和学术研讨暨年度总结交流周活动。

2022年度工作总结会现场
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精心统筹安排了本次会议。会议分三个阶段进行:1月7日上午召开了动员大会,由李建利教授主持,房建成院士作了专题报告;1月7日下午至1月11日各中心开展了博士生年度汇报,四个分会场由各中心主任主持,开展学术交流报告;1月12日召开全体会议进行总结表彰,会议由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刘刚书记主持,全伟教授做年度总结,房建成院士和院领导班子成员为优秀博士生及攻坚小组颁发证书,最后房院士作了总结讲话。
一、房建成院士开幕式专题报告

房建成院士作专题报告
房建成院士表示,借由本次年度工作总结会,将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全体师生汇聚一堂,大家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集体参会,为广大研究生与导师、技术专家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大家通过一周的集中汇报总结,充分交流学术、碰撞思想、开拓眼界,提升博士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水平。与此同时,房建成院士还嘱咐大家积极应对疫情,做好个人防护工作,加强营养、注意休息。
随后,房建成院士作了题为“建设天堂硅谷国之重器,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专题报告。房院士在报告中首先回顾了他带领北航团队落地杭州、扎根杭州、建设杭州的历程。接着房院士系统介绍了国家“十四五”的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对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培育的重大意义和作用。对于极弱磁大科学设施的发展愿景,房院士展示了建设零磁科学谷的宏伟设想——汇聚全球的顶尖科学家,牵头发起国际零磁大科学计划,并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
最后,房院士对博士生们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希望大家珍惜当下优越的科研环境和条件,珍惜来之不易的新赛道机遇,站在服务“四个面向”的新起点,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时代使命,将个人的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事业当中;第二,希望博士生们脚踏实地,传承北航精神和团队“陀螺精神”,刻苦攻关科研难题,着力提升科研创新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力量;第三,希望同学们在学业上张弛有度,为自己的学习工作制定明确的计划和目标,并为之持续拼搏努力。
二、分论坛报告
随后进入分会场报告环节,与会师生以中心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各中心博士生分别进行了为期一周共186场的交流报告,展示了过去一年的最新研究进展和成果,并就科研工作中的问题与导师、技术专家进行热烈讨论,交流氛围浓厚。分会场的导师与技术专家也对每位同学的科研工作进行指导、给出建议,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分论坛一:量子传感技术创新中心分论坛

量子传感技术创新中心分论坛
量子传感技术创新中心分论坛由量子传感技术创新中心李建利教授、翟跃阳副研究员主持,该中心面向经济主战场和人民生命健康领域,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合肥国家实验室等重大项目中相关传感器研发为主要任务,开展芯片化原子自旋磁强计、芯片化核磁共振陀螺和微小型地磁磁强计等先进传感器研究。实现核心指标引领的同时降低传感器成本与体积,服务健康监测、自主导航等领域,支撑零磁医学、生命科学、惯性导航定位等研究。中心现有北航教师16人,专职科研人员50人,博士研究生58人,论坛上2017-2021级共45名博士研究生围绕有限尺度多物理场噪声耦合下原子系综动力学、原子自旋系综精密极化、原子自旋系综低噪声闭环检测、阵列式传感器磁噪声耦合机理与串扰抑制等科学问题,以及小型化低成本激光器、高性能微纳气室、集成光学、高集成度电子学控制单元等核心“卡脖子”技术开展交流研讨。
分论坛二:量子精密测量装置与仪器分论坛

量子精密测量装置与仪器分论坛
量子精密测量装置与仪器分论坛由量子精密测量装置与仪器技术创新中心的全伟教授、陆吉玺副研究员、周新秀教授、雷旭升教授、朱庄生研究员等主持,该中心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合肥国家实验室重大项目中相关科学装置与仪器的研制为主要任务,开展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装置、超高灵敏惯性测量装置,超高灵敏极弱磁场计量装置、超高灵敏惯性计量装置、高精度原子磁强计、高精度原子自旋陀螺仪等2类6种装置与仪器的预研和工程化样机研制,挑战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灵敏度纪录,助力EDM、第五种力等前沿基础物理学命题的研究,支撑计量测试、高精度惯性导航等领域的发展。中心现有北航教师16人,专职科研人员15人,博士研究生71人,论坛上2017-2021级共62名博士研究生围绕原子自旋系综精密极化和超极化、低噪声原子自旋进动信号检测、磁材料低频磁噪声机理、耦合原子系综动力学等科学问题,以及低噪声磁屏蔽材料、抗弛豫碱金属气室、极微振动主被动抑制、高性能窄线宽激光器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交流研讨。
分论坛三:零磁医疗装备分论坛

零磁医疗装备分论坛
零磁医疗装备分论坛,由零磁医疗装备技术创新中心郑世强教授主持,该中心以零磁医学应用需求为牵引,开展高性能零磁医学中心用标准型磁屏蔽舱、生物功能信号采集终端用可移动迷你型磁屏蔽舱、零磁科学仪器等工程研制,形成完备的系列化零磁医疗装备等智能机电装备设计、研发、测试以及定制制备能力。中心现有北航教师14人,专职科研人员50人,博士研究生56名,论坛上2018-2021级共38名博士研究生围绕动态交变磁场下主被动屏蔽综合作用机制、匀场剩磁调度调控、复合多层蔽材料磁噪声耦合机理与精准抑制等科学问题,针对动态干扰地磁精准补偿控制、低噪声精密电流源、磁屏蔽材料性能改进工艺、抗干扰消磁与磁平衡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汇报和交流,为后续系列化磁屏蔽舱研制迭代升级提供理论技术支撑。此外,与会人员还针对大型磁屏蔽结构主被动磁屏蔽耦合、高精度主动磁补偿控制方法、大功率消磁线圈设计与消磁方法、大尺寸高性能磁屏蔽材料成形及热处理工艺等关键难题展开深入交流,为大设施大型“零磁”空间的建设提供技术基础。
分论坛四: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分论坛

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分论坛
零磁医学与零磁科学论坛由零磁医学技术创新中心宁晓琳教授主持。零磁医学技术创新中心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零磁医学、零磁生物学等零磁科学研究,即在零磁环境中,利用超高灵敏极弱磁场测量技术研究生命功能信息规律,实现人体功能信息成像由“电”到“磁”的变革,开辟新赛道。目前主要在心磁成像信息处理与医学应用、脑磁成像信息处理与医学应用、细胞磁成像信息处理与医学应用等方向开展研究。中心现有北航教师5人、专职科研人员21人、博士研究生52人,聘请了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等高水平研究型医院的47位顶尖医学专家担任兼职博导。论坛上,2018-2021级共36名博士研究生围绕零磁医学信号测量与处理、多模态医学影像融合、高精度磁源定位、数据特征提取与疾病识别等关键技术攻关,心脑疾病、肿瘤等重大疑难疾病的机理研究、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等重要医学应用,生物磁产生和作用原理、生理过程中的功能信息变化、磁场对生命进程的调控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
三、全伟教授作年度工作总结汇报
1月12日上午,在经过一周时间的充分汇报交流后,大科学装置研究院暨房建成院士北航团队2022年度工作总结会隆重举行。
大会由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刘刚书记主持。刘书记认为,2022年对于大科学装置研究院,他个人的感受就是一个字:快!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发展进程很快,科研速度更快。

全伟教授作报告
全伟教授作2022年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的总结报告。全伟教授首先向全体师生介绍了大科学装置研究院/零磁科学中心概况以及过去一年团队取得的主要业绩。

工作总结及颁奖会现场
此外,全伟教授还明确指出大科学装置研究院2023年的重点工作任务。2023年,大装置院师生汇聚于白马湖研究生院,要集中力量干大事,推进两院融合下的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紧抓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另一方面继续推进重点科研任务攻关。
四、房建成院士闭幕式总结讲话
房建成院士作总结讲话。房院士在讲话中表示,如今,团队师生从全国各地汇聚到杭州滨江,为的就是在之江大地干出一番事业。团队将依托大设施的建设,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进行高层次人才的培养。

房建成院士总结讲话
“成功只有一次,但前面要经历的失败可能有无数次。”房建成院士特别关心团队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他通过讲述自己求学的心路历程,劝解大家不要害怕失败,要对工作和生活充满信心,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学会享受科研享受生活,为建设科技强国、打造国之重器,突破卡脖子技术,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才智。
会上,房建成院士清晰指明并强调了团队未来的发展方向:启动和推进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和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的两院融合发展工作。两个研究院的融合,不局限于物理空间的融合,更在于机构内部人员的深度交流与技术的交叉融合。大科学装置研究院主要目标是培养创新人才,着重原始创新、预研新技术;而大设施研究院则汇集了众多优秀的研究员、工程师、资深专家等,侧重技术创新、工程实践、产业转化,双方发挥所长、强强联合、形成合力,产出重大成果,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2022年是极弱磁场大科学设施建设元年。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团队谋划大科学设施、零磁科学谷的建设,搭建创新平台,汇聚国内外人才,开展前沿基础科学研究,进行技术创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高水平研究生,我们努力降低疫情影响,取得了丰硕成果,我们深感欣慰!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可期待!房建成院士表示,过去取得的诸多荣誉已成为过去式,对于大装置/大设施研究院的全体师生来说,今天是个全新的开端,团队将扎根滨江,重新开始,探索未知的新领域,在新的科研赛道启航,继续再创辉煌。
五、颁奖仪式
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经过各中心总结评比推荐,评比出一二三等科研贡献个人奖以及2022年度团队优秀科研攻关小组奖,以表彰团队和个人过去一年的辛勤付出。共有64位博士研究生荣获科研个人贡献奖三等奖,46位博士研究生荣获科研个人贡献奖二等奖,22位博士研究生荣获科研个人贡献奖一等奖,核磁共振陀螺、芯片化原子磁强计、原子自旋陀螺仪、地磁下原子磁强计、 迷你磁屏蔽舱、齐鲁医院心磁小组获得团队优秀科研攻关小组奖。

颁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