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成立于2020年12月,位于杭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区),是一所由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三级政府共同支持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教授担任理事长和首席科学家。
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浙江省及杭州市的支持下,杭州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研究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共同承担极弱磁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培育、建设、运行维护和技术升级任务。同时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并汇聚和培养高层次、国际化创新人才。
研究院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吸引汇聚一批企业,打造国家量子传感产业创新中心。到2035年左右,研究院将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极弱磁场国家实验室和国际零磁科学中心,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研究院积极组建极弱磁场领域的“国家队”,聚力打造“三支人才队伍”,第一支是专注于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科学家队伍;第二支是建设大设施的工程师队伍;第三支是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产业化人才队伍。截至目前,研究院已累计引进人才500余人,其中累计引进专职人才420人,硕士以上学历人才占比82%。国家级人才2人,长江学者或“杰青”基金获得者7人,“四青”人才4人。
专职人才
杰青基金获得者
“四青”人才
国家级人才
大设施研究院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科学装置研究院组织国家优势科研力量,共同完成极弱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科研与建设任务,并在设施建成后进行运行维护和技术升级。大设施研究院现有大型磁屏蔽空间工程技术中心、量子科学装置与仪器工程技术中心、芯片化量子传感器工艺工程技术中心、零磁科学装置工程技术中心、量子传感器应用系统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单元,另有大设施工程总体部。研究院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级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吸引汇聚一批企业,打造国家量子传感产业创新中心。到2035年左右,研究院将建成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极弱磁场国家实验室和国际零磁科学中心,成为重要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一流的人才,不仅要有一流的科研条件,还要有一流的人才待遇!研究院建立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为一流人才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和生活条件。
研究院建立基于实际贡献的激励和晋升机制,为员工提供多样的发展渠道,工程人员、研究人员、管理人员均能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研究院目前拥有两个院区,总计超过4万平方米的办公科研场地,拥有一流的科研环境和舒适的生活条件。
研究院所在的国家高新区(滨江)成立于1990年,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以72.2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承载了66家上市公司,涌现了一大批行业领军企业;区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在历次国家高新区评价中,均位列全国高新区前列。滨江区沿钱塘江而建,南依国家级风景区——湘湖,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吴越文化发祥地和核心地带,每年超过3万名大学毕业生落户滨江,区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3.5岁,是一个“年富力强”的城区。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由国家统筹布局、国家发改委主导建设,为探索未知世界、发现自然规律、实现技术变革提供极限研究手段的大型复杂科学研究系统,是突破科学前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和国家重大需求领域科技问题的物质技术基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开展从0到1的原始创新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中国散裂中子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家所熟知的平台或装置都属于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超高灵敏极弱磁场和惯性测量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23年5月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总投资35亿元,是“十四五”期间我国唯一一个批复投资额超30亿元的大科学设施,将建设世界唯一、性能最高、空间最大的大型“零磁”空间。目前正全面开展项目初步设计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工作,预计2024年底正式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