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中每一个重要的节点
从不缺少女性的身影
她们不囿于家庭,不困于方寸之间
她们强大而坚韧,温柔却不是光芒
她们不被定义,从未停下脚步
她们满怀对科学的信仰
奋斗在实验室
坚定地探索,积极地创造
在科研领域贡献着“她力量”
创造出无限可能
代燕 量子传感技术创新中心嵌入式软件开发工程师
在没进研究院之前,代燕是一枚典型的互联网大厂“程序媛”。在华为杭州研发中心工作的两年,她每天都忙于开发补丁管理端代码,支持鸿蒙系统上车。代燕说,华为工作两年,的确让她的编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她始终觉得自己就像一枚机械的螺丝钉,根本不知道自己开发的功能有没有最终呈现在鸿蒙系统里。但来到研究院后,虽然还是做软件开发工程师,但这份工作仿佛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代燕承担了从前端传感器到用户端应用软件之间的桥梁工作,传感器能否测量到真实有效的磁场信号、如何提高阵列式磁强计系统的测试效率、如何优化软件兼容更多探头都在自己敲出的一行一行代码中体现,让她在每日繁琐的工作中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刚来研究院的时候,阵列式磁强计系统只能实现2个通道的磁场采集,上位机测试时存在丢数丢包、计算量大、存储和显示异常等问题,同时探头测试时常需要用信号发生器、PDA等仪器进行辅助测试,每次测试细节较为复杂,且测试量大。”于是,代燕想到自己独立开发一套测试软件。她通过修改通信协议和软件架构、并且加入与各类测量仪器的通信,重新开发了基于32通道阵列式磁强计系统的测试上位机软件,现在已能对探头的灵敏度、噪声峰峰值、一致性、动态范围等指标进行全自动化的测试,并且自动出测试报告。
朱秋艳 精密测量装置与仪器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
朱秋艳说,自己是一个喜欢不断尝试新鲜事物的人。当在网站上看到研究院招聘零磁环境下的化学反应研究方向的博士后岗位时,一下子就点燃了她的兴趣。于是2022年10月,从浙江大学博士毕业后,她进入大设施研究院入站做博士后。研究院自由的科研氛围让朱秋艳对工作有了更美好的憧憬,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全新挑战。虽然自己是研究基础化学研究出身,但零磁化学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几乎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怎么着手开展自己的科研?她选择“饱览群书”,在查阅了数百篇国内外的文献后,从中挖掘提炼出些许有效信息。当得到想法想去验证的时又发现化学反应设备是个更大的问题,因为目前市面上找不到能够直接可操作的实验设备,于是朱秋艳请教了众多研究院老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后,画了一个又一个装置草图,经过不断推倒重来,反复改进,最终得到了一个可供化学反应实验的设备。
“想多了都是问题,做多了都是答案。”朱秋艳希望能够带着兴趣与问题,在科研道路上继续探索。生物大分子都有手型,但为什么人体内的氨基酸分子几乎都是左旋?催化剂构效关系很重要,单原子催化剂性能优异,但为什么单原子这么难制备?这些是否都与磁场有
的关系?在零磁场的环境下化学反应又会发生什么样的神奇变化?对于这些未解的难题,朱秋艳希望自己与团队老师一起并肩作战,将这些问题一一验证,努力为化学基础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
张露零磁医疗装备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
张露主攻的科研方向是磁屏蔽技术研究。早在北航宁波创新研究院的时候,她通过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再加上广泛查阅文献快速掌握磁屏蔽各方面的关键核心技术。从宁波来到杭州后,张露加入到了高端智能机电装备与控制技术创新中心,继续进行磁屏蔽方向的研究。团队在迅速扩张,不少新加入的同事对磁屏蔽项目了解甚少,缺乏项目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张露主动担起责任,在完成自己手头项目任务之余,耐心地为团队新员工进行电磁设计和测试方面的培训,解疑答惑,让大家快速掌握磁屏蔽研发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在磁屏蔽舱测试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保证测试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针对该核心问题,张露和同事们会对测试结果可能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一一测试验证,经过大量测试和摸索在测试流程、数据处理及测试报告方面逐渐标准化、规范化。目前,已制定详细规范化的测试大纲和测试作业指导书。
此外,张露时刻谨记作为一名博士后需要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成就。白天忙项目,晚上的时间则全身心投入到磁屏蔽相关方面的学术研究,经常与博士生探讨磁屏蔽舱研发过程中遇到的各项技术难题,协助博士生科研工作的开展。在入职大设施研究院半年时间里,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两篇高水平SCI论文,以第一发明人身份申请发明专利两项。
安楠 零磁医学技术创新中心博士后
本科时,荣获北航优秀本科毕业生奖,研究生阶段,数次拿到北航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学业奖学金,博士期间,跟随导师宁晓琳教授从事心脑磁方向研究,毕业后,留在大设施研究院继续从事科研工作。从学院路校区到沙河校区,从北京到杭州,安楠很幸运能够追随团队步伐不断成长进步,也一路见证了团队的发展和壮大。她很感谢团队提供的国内领先的科研平台,能够继续在这一平台开展极弱磁场测量脑磁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施展自己的科研抱负,并指导团队的几名博士生,与他们一起共同成长。
安楠说,在科研前行的道路上,自己也曾彷徨过,迷茫过,但每一次,她的导师宁晓琳老师总会耐心的指导,积极为学生的科研把关,令她汲取到了榜样的力量。身为女性科研工作者,安楠也将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耐心、细心地开展理论研究、仿真、实验等科研任务,保持初心,不断学习,在科研道路上充实自我、积极进取。
王雨田 大型磁屏蔽结构研究所钱江研究员
2023年1月份,从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博士毕业后,对科研抱着很高热情的王雨田拒绝了其他企业的工作邀请,坚定的选择了研究院,希望能够在自己熟悉的科研领域继续深入研究。博士期间,在国内顶尖非晶材料团队中进行非晶和纳米晶材料的开发和力学性能的研究,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的工作,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并在全国材料大会上进行科研成果的汇报,获得优秀研究生的称号。
进入研究院之后,王雨田感受到了研究院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宽松的科研环境,结合自身在非晶纳米晶领域的基础和研究院的项目,逐渐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那就是开发低噪声的非晶纳米晶磁屏蔽材料。希望在团队领导的带领下,通过自身努力为研究院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胡新颖 工程建设部成本造价工程师
进入研究院之前,胡新颖已从事多年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工作,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经手过商业综合体、写字楼。酒店、医院、住宅等各类工程案例。但对于大科学设施的建设,胡新颖说,还真是头一回。大科学设施不同于普通工程项目,是一个创新性高、挑战性高、工艺要求高并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探索性的项目,更需关注工程配套与工艺系统之间的接口和协同,理顺各系统的建设脉络,需要了解新工艺、新材料的相关知识,以及充分了解安全性及耐久性的要求,方能为大设施工程配套成本管控把好关。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胡新颖对自己更加高标准严要求,努力跳出之前做项目的惯性思维,学习国拨投资预算管理、招标管理相关制度以及调研吸取其他大设施相关经验,制定匹配大设施建设要求的工程配套成本制度、规划工程配套招采合约计划等相关工作。
胡新颖有一个可爱的女儿。一直以来,她都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给女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女儿知道妈妈不仅仅只是妈妈,还是一位独立女性,可以创造自己的事业,发挥自己的价值,特别是在大设施研究院这样的高能级科研平台工作,为建设“国之重器”增添自己的力量,意义非凡。
巾帼力量有担当,铿锵玫瑰绽芳华
向每一位了不起的她致敬!
祝福每一个她
手里总有鲜花,眼里总有光芒
不负时光馈赠,做自己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