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始建于1956年,是国内顶尖的心血管病专科医院,汇集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资源平台,沉淀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心血管专病数据库。2009年11月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按照“两个独立法人、一套行政管理体系”的方式运行,是全国首批国家医学中心。
我院依托极弱磁大科学设施,在量子精密测量与零磁医学装备领域具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储备,将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实现心脏疾病诊治“顶尖临床场景”与“硬核技术平台”的互补共振,加速突破医工融合“临床转化断点”,打造“需求即时响应-技术定向攻关-临床同步验证”的医工融合创新联合体,系统性攻克高端医学装备“能用不敢用”“好用用不起”的产业化断点。
“医工双院士”尖峰对话开启战略合作

胡盛寿院士、房建成院士为“心磁科研装备联合验证中心”揭牌
4月14日,我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达成战略合作,正式成立“心磁科研装备联合验证中心”。在房建成、胡盛寿双方院士团队引领下,这一跨界融合将推动极弱磁测量技术与心血管诊疗体系的深度协同。
中国科学院院士房建成团队以自主创新的极弱磁场测量技术开辟医工交叉新领域,其研制的超高灵敏极弱磁测量装置,为无创心磁检测设备国产化奠定核心技术基础。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团队为我国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建立首个多中心心血管外科数据库系统,到创新性开展冠脉搭桥联合细胞移植疗法,其提出的危重症冠心病治疗共识方案在全国得到推广。

北航大科学装置研究院郑世强常务副院长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晓寒主任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我院翁海娜院长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樊晓寒主任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此次战略合作以“顶尖临床需求驱动顶尖技术攻关”为内核,通过整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百万级心血管病例数据库、复杂手术创新体系与房建成院士团队量子精密测量、零磁医疗等颠覆性技术,聚焦心磁成像设备的临床验证与产业化落地。这种“临床-科研-产业”全链条协同模式,有望加速心血管疾病早筛技术从实验室到手术室的跨越,更为破解高端医学装备“卡脖子”难题提供了“医工交叉”的中国方案。
专家声音: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伟宪副院长:
心磁技术作为无创、高灵敏度的创新检测手段,通过极微观层面的生物磁场解析能力,可精准捕捉早期心血管病变的微弱信号,为早诊早治抢占先机,有望重塑心血管疾病防控体系。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吕金虎:
在“产学研医”协同发力下,中国心血管诊疗技术必将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转化,惠及亿万患者。
临床问题定义研发方向“单点突破”与“系统布局”协同并进

房建成院士作《零磁医学装备+人工智能 赋能人民生命健康》主旨报告房建成院士在《零磁医学装备+人工智能 赋能人民生命健康》主旨报告中指出,在技术层面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国家级临床研究平台,将进一步解析心脏电磁生理的深层机制,打通“临床数据反哺技术迭代”的创新链路,推动我国心血管疾病从“被动治疗”转向“主动预防”。在系统布局层面,则以杭州极弱磁大科学设施为核心,在杭州零磁科学谷布局了“零磁科学装置”与“零磁医学工程”双平台,将打通“实验室-中试-临床”的转化堵点。这一布局将突破心脑血管等领域的诊疗技术瓶颈,更致力于构建“需求牵引研发、临床反哺创新”的生态闭环,推动高端医疗装备自主可控发展。

座谈会现场
座谈交流环节,双方围绕设备应用方向、参数体系及标准建立、疾病临床诊断研究等方向开展交流研讨。阜外医院将发挥优势医学科研力量,聚焦心血管疾病早诊早治的难点开展临床探索研究,北航及我院工科团队,将利用强大工科团队,持续为疾病诊治提供极弱磁人体功能信息成像技术支撑。
“临床一线”高能级平台矩阵赋能技术迭代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磁室合影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居民健康的“头号杀手”,而传统检测手段在早期诊断和精准分型上存在局限。我院自主研发的心磁成像设备,通过量子精密测量实现人体功能信息的无损捕捉,其灵敏度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零磁医学装备的突破性发展,正从实验室走向临床深水区,而“大数据模型搭建”是技术升级的“关键变量”。
目前,零磁医学装备已进入规模化验证阶段,房建成院士团队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深入临床一线,搭建高水平医院联合矩阵,在全国32家高水平医院累计部署46台设备,覆盖山东、浙江、广东等7省市,联合验证中心采集的临床数据量将突破10万例。下一步将借力工信部、卫健委高端医疗装备应用示范项目,构建覆盖全国的临床研究网络。通过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战略合作,在心磁成像领域加速构建自主参数表征体系与行业标准,推动技术临床转化规范化发展,构建具有中国人群特征的心磁成像大数据库,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水平。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合影
从医工交叉的“双向奔赴”到十万量级临床验证,从单点技术突破到系统生态布局,心磁成像技术的创新之路正是“健康中国”战略的生动实践。未来,心磁科研装备联合验证中心将持续以临床需求为导向,让科研与临床真正“长”在一起,让更多“卡脖子”技术转化为“护民心”利器,为全球心血管疾病防治贡献中国智慧。